今天是 2024年5月6日 公告:
当前位置:工作简报
【简报39期】遵义主题教育“跟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2日 05:40 浏览量:1194

遵义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简   报

第39期

 

中共遵义市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10月14日

 

遵义主题教育“跟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

 

针对全市拥有200多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的实际,遵义市坚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在哪里主题教育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守人民立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进同安置小区人民群众的感情,自觉同安置小区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安置小区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激发安置小区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创业激情。

党组织及时跟进,让群众有事找得到组织。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健全党组织,选好配强干部队伍,不断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按照“支部建在小区、小组建在楼栋、互助会建在单元”的原则,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建立安置小区党组织,从严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推行安置小区网格化管理,形成“社区—社区管理队伍—楼栋长(网格员)—搬迁户”管理体系,将新型社区公共场所、楼群院落等纳入网格。截止目前,全市共建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联合党(工)委3个、党总支5个、党支部80多个、党小组60多个,群众自治组织160多个,设置网格600多个。坚持尽锐出战,选派政治素质过硬、熟悉扶贫政策、善做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到易地扶贫安置小区开展工作。对规模较大、情况复杂或党员人数较少的安置点,由市级统筹,采取跨区协调、上级选派等方式,选派76名优秀骨干党员进驻担任第一书记或党建指导员,确保安置小区事有人管,群众有需要时能够及时找到党组织。

为民服务解难题,让群众稳得住能致富。聚焦搬迁群众所需所盼,坚持为民服务解难题,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针对搬迁群众穷家难舍、故土难离,一时找不到归属感的现实问题,全面落实“双向包保”责任,强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配套建设党群活动室、留守儿童之家、便民服务室、农民工之家、卫生室等服务室,整合党务政务、就业、民政、物业等资源,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或服务窗口,为搬迁贫困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办理服务。目前,全市共划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保障经费739.74万元,配套医疗卫生室135所,并在每个安置地同步配齐了警务室。针对搬迁群众就业难题,全面摸清就业意愿、家庭劳动力现状、岗位需求等基础信息,建立就业台账并实行动态管理。采取培育产业带动一批、组织对外劳务输出一批、依托园区景区安置一批、包保责任人“一对一”帮扶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等帮扶模式,促进有劳动力的搬迁群众有业可就、能够创业,确保搬迁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目前,全市开展安置小区搬迁群众就业培训300多场次,培训5万余人次,实现就业5万余人。针对搬迁群众孩子上学难题,对全市教育资源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凡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精准扶贫户,其子女在迁入地就近安排入学,让搬迁群众子女享受同城化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已解决搬迁群众子女入学2.4万余人。与此同时,通过助学金等教育扶贫政策,大幅减少搬迁群众的教育投入。

思想教育入脑入心,让群众珍惜新生活奋斗新时代。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搬迁群众更快融入城市新生活。扎实开展感恩教育,通过在搬迁群众中摆“幸福龙门阵”的方式,引导搬迁群众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帮助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如,在党员中开展“讲奉献、作表率、话党恩”活动,在老年人中开展“忆往昔、说今朝、话党恩”活动,在妇女中开展“谈持家、谋发展、话党恩”活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用小事情阐述大道理,把政策理论通俗化,抽象事物鲜活化,拉近党员干部与搬迁群众距离,真正让搬迁群众切实体会到党的关怀帮助,激发群众对党的感恩之情。大力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感恩总书记·点亮新生活”宣教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安置地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深牵挂和谆谆厚爱。组织县乡两级党员干部上楼栋、进家门,引导搬迁群众移风易俗,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组织“党员义工”走访鳏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把党组织关怀送到搬迁群众心坎里。目前,共建立新时代讲习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0余个,召开群众会、坝坝会270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20余万人次。组建搬迁群众“红歌队”和舞蹈表演队开展文艺汇演活动,在重要节庆开展“升国旗树信仰”活动。不间断在全市各安置点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激发搬迁群众爱国情、感恩心。教育局、文体旅游局、总工会、妇联等部门纷纷到各安置点开展普通话、反邪教、文明习惯等培训,帮助搬迁群众提升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在安置小区建设乡愁馆、第一课堂,通过集中展示搬迁户已不再使用的农耕工具、生产生活用品等,让搬迁群众记得住乡愁,让搬迁群众忆苦思甜,知道恩从哪来,激发其内生源动力,珍惜新生活,奋斗新时代。

(市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