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4月29日 公告:
当前位置:工作简报
【简报51期】赤水市在主题教育中持续破解 农村产业革命难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4日 05:51 浏览量:1274

遵义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简   报

第51期

 

中共遵义市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年10月24日

 

赤水市在主题教育中持续破解

农村产业革命难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赤水市聚焦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结合主题教育长效整改、全力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对查摆出来的农村产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坚持不懈推进整改,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有效助力群众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真正做到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

选准产业方向  保持发展定力

赤水市立足资源禀赋、生态优势和市场前景,打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一是坚定发展方向和目标不动摇。赤水市按照全市建成金钗石斛种植基地10万亩、培育丰产竹林100万亩、年出栏赤水乌骨鸡1000万羽、发展山地生态水产3万亩的农业主导产业“十百千万”工程,始终坚定农村产业选择方向不动摇。二是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合力推进。先后出台了《赤水市关于加快推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实施意见》和生态乌骨鸡、山地生态水产等产业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行动方案等配套文件,由市领导分别领衔专班化推进,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组织和制度保障。三是产业发展成效初步显现。全市现已培育丰产竹林130万亩、种植金钗石斛8.63万亩、年出栏以赤水乌骨鸡为主的家禽1000万羽以上、发展生态水产近2万亩,基本形成“山上种竹、林下养鸡、石上栽药、水中养鱼”的赤水特色立体循环、长短融合的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了主导产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

依托资源优势  坚守生态底线

赤水丰富的竹林、丹霞石和水资源,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做大做强竹子产业。依托130万亩竹林、170万吨成竹、年产4万吨各类鲜笋等资源优势禀赋,培育出造纸、竹建材等涉及10多个领域近300多个品种的下游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专利近30项,实现了从杂竹到纸浆、纸板、成品纸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全市拥有竹木加工企业已达400家(含作坊),规模以上企业28家,竹业综合收入占全市GDP总量50%以上,实现农业人口20.5万人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二是做深做透金钗石斛产业。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丹霞石资源,在荒山荒坡上发展金钗石斛种植,并先后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GAP、有机农产品和GMP认证。现研发有金钗石斛饮片、石斛粉、浸膏、胶囊等16个系列40多个产品。现有金钗石斛种植基地8.63万亩,年产量8000吨以上,全市13个乡镇12700户农户40160人参与金钗石斛产业发展,直接带动4000余户1.26万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年人均增收7000元左右。三是做精做活赤水乌骨鸡产业。赤水乌骨鸡是赤水的地方特色家禽品种,推广应用获得国家专利的“平养+林下生态放养”技术,引入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现已建成种场2家(其中,国家级原种场1家),选育了黑羽、白羽、绿壳蛋鸡3个品系,培育年出栏200羽以上养殖大户1047户,建成养殖场舍面积27万余平方米。预计2019年全年出栏1000万羽以上,带动全市4万余户农户从事赤水乌骨鸡养殖,覆盖16个乡镇(街道)98村,贫困户4560户1.4万人,年人均增收400余元。四是做优做特生态水产产业。赤水境内河网密布,山塘、水库众多,水质优良、污染少,水产品质量好,价格高。通过引进培育经营主体以水库低密度养殖、山塘流水(微流水)内循环养殖和稻田综合种养等生态模式,在确保对水体不造成污染的前提下,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增收。现已建成水产养殖面积近2万亩,培育了“月亮湖有机鱼”“大荣村竹叶鱼”“蟠龙冷水鱼”等有一定市场影响力的地方品牌,2019年上半年产量突破3000吨,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660户2100余人,直接带动人均增收350元左右。

培育经营主体  坚持三产融合

坚持“强龙头创品牌”战略,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引进与培育并重培育经营主体。抢抓农业创业机遇,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着力招大引强,吸引更多的资本、资金、资源投入到农业农村领域,先后培育了信天药业、赤天化纸业、奇垦农业、月亮湖生态渔业和红赤水等一大批有实力的市场经营主体,全市现有遵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35家,其中,省级10家、遵义市级25家,实现每个农业主导产业有1家以上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二是龙头引领提升发展水平。2019年上半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26.30亿元,使用本地原材料成本10.48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预计达到73.8%,排名全省前三。以“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带动农户5万余户,实现了所有贫困村有专业合作社、所有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所有专业合作社有技术团队3个全覆盖。三是农旅互动打造农业新业态。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各地资源,深入推进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进程,全市规划建设农旅一体化园区13个,其中,望云峰、转石奇观2个农旅园区已成功创建为3A级景区,目前已建成并开园农业观光园区6个。

健全利益联结  坚决不漏一户

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参与发展路子,共享发展红利增收致富。一是吸引群众参与产业。金钗石斛和竹子种植在荒山荒地,不占用良田熟土,一年种植,多年收益。乌骨鸡和生态水产养殖一次投入,管理劳动强度小,农村老年人和妇女都能胜任种植、管理工作,已成为赤水山区农民的致富养老产业,在提升贫困群众参与度的同时,有效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二是探索群众带动模式。在金钗石斛产业推行“国有平台公司+社会专业实体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贫困户)”四位一体模式,由平台公司负责解决投入资金、占股42%,专业实体公司负责基地建设运行管理和产品销售、占股28%,村集体负责组织群众参与、占股5%,农户以土地入股、占股20%,提取5%风险基金,既解决了农户发展缺资金、缺技术的难题,又通过吸纳农户土地入股、参与经营和就近务工等方式增收致富。三是完善群众联结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创新使用财政产业扶贫资金(试行)的通知》等制度,健全了“127”利益联结机制、“五统两分一带”模式,贫困群体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的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2018年,全市产业扶贫项目实现分红1958万元,帮助受益对象户均增收2230元。

                  (中共赤水市委主题教育办供稿)